当前位置:首页>新闻>科研进展>2015年及以前
  • 神经所张旭研究组通过单细胞RNA测序和功能分析对躯体感觉神经元进行新的分类

    12月22日的《 Cell Research 》杂志在线报道,通过高覆盖的单细胞测序和以神经元大小为参考的层次聚类,可对小鼠背根神经节初级感觉神经元进行分类,又通过全细胞膜片钳在体记录结合单细胞PCR方法可检测各类初级感觉神经元对外周皮肤刺激的反应。该工作首次通过高覆盖的单细胞测序对初级感觉神经元进行了重新分类,并且建立了基因表达与在体功能的相互关系。初级感觉神经元大细胞可以分成4类,包括表达神经外营养蛋白1 ( Neurexophilin-1 , Nxph1 )的机械热伤害性感受器和表达脑组织特异性血管生成抑制剂1相关蛋白2样蛋白1 ( BAI1 - associated protein 2 - like 1 , Baiap2l1 )的机械伤害性感受器。

    2015-12-29 00:00:00
  • TRPC6特异抑制β淀粉样蛋白的形成

    11月19日, 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神经信号转导实验室的研究论文: “ TRPC6 specifically interacts with APP to inhibit its cleavage by γ - secretase and reduce A β production ” 。该研究发现TRPC6阻碍底物APP与γ分泌酶的结合,特异抑制β淀粉样蛋白( A β )的形成,这为减少A β产生进而治疗阿尔海默症( AD )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现有抑制剂在阻断γ分泌酶切割APP的同时,也阻断了其切割其他底物,故γ分泌酶抑制剂的临床试验产生非常严重的毒副作用。TRPC6不抑制γ分泌酶的整体活性,不影响Notch , E - / N-Cadherin等γ分泌酶切割其他底物。

    2015-11-20 00:00:00
  • 杜久林研究组实现清醒小动物大脑中多巴胺调质释放的实时检测

    11月18日的《神经科学杂志》报道,在小巧透明的幼年斑马鱼上,奖赏性嗅觉刺激诱发脑中多巴胺的释放,所释放的多巴胺可以用电化学方法实时记录并能追溯其上游的神经环路。这是首次在清醒的小动物脑中记录到感觉刺激引起的多巴胺释放。对其上游环路的追踪展示了斑马鱼上,电化学记录方法在阐明多巴胺能神经调质系统环路机制中的诱人潜力。在幼年斑马鱼的鼻孔处施加食物刺激,用碳纤维电极在其视顶盖纤维区进行记录。顶盖前区的多巴胺能神经元(绿色)被食物刺激激活,释放多巴胺到视顶盖区,使得碳纤维电极记录到多巴胺的氧化电流。

    2015-11-20 00:00:00
  • 杜久林研究组杜旭飞博士和张白冰同学在第十一届中国神经科学会议上获得赛诺菲优秀墙报奖

    9月20日至23日,第六届亚大神经科学联合会学术会暨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学术会议在浙江桐乡召开。获得赛诺菲优秀墙报奖。

    2015-09-27 00:00:00
  • 神经所科研人员实现转基因食蟹猴加速传代

    9月15日, Cell Research期刊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灵长类研究平台的研究论文: “ Generation of macaques with sperm derived from juvenile monkey testicular xenografts ” 。该研究通过精巢移植实现了食蟹猴精巢提早成熟,并利用移植精巢组织内生成的精子成功获得了健康的食蟹猴后代。神经所灵长类研究平台科研人员利用野生型食蟹猴( 14月龄)和前期构建的MeCP2转基因食蟹猴( 27月龄)作为精巢供体,将其精巢组织移植到去势的裸鼠背部。图注: A ,移植前精巢组织块和移植10个月后组织块。裸鼠背部移植的食蟹猴精巢组织。D-F ,野生型食蟹猴精巢移植组织块不同移植时间点组织切片染色图。

    2015-09-17 00:00:00
  • 《细胞》发表神经所关于介导树突棘修剪分子机制的新成果

    2015年8月7日, 《细胞》期刊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于翔研究组题为《树突棘的协同修剪与成熟由树突棘间对Cadherin/catenin复合物的竞争所介导》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相邻树突棘之间对cadherin/catenin复合物的竞争决定了它们在树突棘修剪过程中的不同命运— —胜者更加成熟与强壮、败者则被修剪?— —从而揭示了发育过程中神经环路精确化的新机制和重要规律。而失去该复合物的树突棘则被修剪。

    2015-08-07 00:00:00
  • 周嘉伟研究组揭示神经递质多巴胺“回收”的新机制及其与可卡因成瘾的关系

    多巴胺是大脑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参与到生理和病理条件下人和哺乳动物的许多活动,尤其在运动调节、学习和记忆以及药物成瘾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产生多巴胺这一神经递质的神经元(即多巴胺能神经元)对所释放的多巴胺采取了类似于“返回式卫星”的管理方式,即根据大脑活动需要释放多巴胺,同时又利用多巴胺转运体作为多巴胺的“回收泵” ,将释放出去的多巴胺适时、适量地予以回收,这样既达到调节细胞外多巴胺浓度。一旦多巴胺“回收泵”系统发生功能障碍,就会发生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药物成瘾等。那么,多巴胺的“回收泵”是如何被精确调控的呢?

    2015-07-07 00:00:00
  • 蒲慕明研究组揭示脑源性生长因子BDNF与成年新生神经元树突发育的关系

    在成年哺乳动物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层中,新生的颗粒细胞持续不断的产生并迁移到颗粒细胞层,最终整合到已有的神经环路中。如果将成年海马新生神经元中的TrkB受体敲除,这些神经元的树突和树突棘的生长水平都降低并且功能性整合也受到影响。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蒲慕明研究员的指导下,博士研究生王良等利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感染,研究了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在成年新生颗粒细胞树突发育中的作用。这项研究通过干预单个神经元中BDNF的表达,阐明了成年海马新生神经元自身分泌的BDNF通过作用于自身,在树突发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自身分泌来源的BDNF足以支持正常的成年海马新生神经元树突发育。

    2015-06-13 00:00:00
  • 《细胞生物学期刊》发表神经科学研究所关于神经元动力学的新成果

    6月8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蒲慕明组在《细胞生物学期刊》发表了题为《牵引力的时空动态性显示迁移神经元有三个收缩中心》的科研论文。这项研究通过测量并干预单个神经元在迁移过程中的牵引力变化,阐明了迁移神经元的动力学规律。此研究第一次详细阐述了迁移神经元的动力学特性,加深了我们对神经元迁移机制的理解。尽管神经元中并没有成纤维细胞那样典型的黏着斑结构,抑制黏着斑激酶依然能够增强GC的收缩力。神经元迁移的力学模型及其调控机制。当没有外界导向因子时,三个收缩中心随机活动,胞体随机运动。当存在外界导向因子时,收缩中心的活性受导向因子调节,因而开始定向运动。

    2015-06-09 00:00:00
  • 《自然通讯》杂志在线发表神经所关于视皮层神经元反应可靠性机制的研究成果

    4月14日,神经科学研究所姚海珊研究组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题为《视皮层小清蛋白阳性中间神经元对反应可靠性的调控》的研究论文。论文报道了小鼠初级视皮层( Primary visual cortex , V1 )中小清蛋白( Parvalbumin , PV )阳性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在调控反应可靠性中的重要作用。以往在视皮层、听皮层、体表感觉皮层和海马的研究均提示,抑制性神经元环路参与调节神经元的反应可靠性。在麻醉和清醒小鼠均发现,抑制PV神经元会降低视皮层兴奋性神经元的反应可靠性,而抑制SOM神经元不影响反应可靠性。红色的spikes为对照反应,绿色的spikes为抑制PV神经元后的反应。

    2015-04-16 00:00:00
  • 《神经科学杂志》发表神经所关于离子通道功能调控机制的研究成果

    2月4日,神经所蔡时青组在《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线虫Kv4钾离子通道KChIP辅助亚基调控肌肉兴奋性和控制雄虫交配行为》的研究论文。Kv4是其中一类通导快速瞬时电流( fast transient current )的钾离子通道,而钾离子通道相互作用蛋白( K + Channel Interacting Protein , KChIP )则是Kv4的辅助亚基,它不参与离子通道跨膜孔道的形成,但影响Kv4的电生理特征,并且也可以促进Kv4的表达与运输。KChIP是一类钙离子结合蛋白,在体实验结果发现钙离子信号不影响线虫KChIP蛋白NCS-4促进SHL-1蛋白生成,但是钙离子和NCS-4结合对于SHL-1蛋白从高尔基体运输到细胞膜的过程是必要的。图B显示敲除ncs-4或shl-1基因影响雄性线虫斜方肌细胞兴奋性。

    2015-02-11 00:00:00
  • 《神经科学杂志》发表神经所关于脑室旁灰质异位发生机制的研究成果

    1月14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熊志奇研究组在《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 Rcan1缺乏引起神经元迁移缺陷并引发脑室旁灰质异位》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钙调磷酸酶调节蛋白Rcan1在大脑皮层的发育以及脑室旁灰质异位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脑室旁灰质异位( periventricular heterotopia )是一类大脑皮层发育畸形,表现为在脑室旁出现异常的神经元聚集。诱发脑室旁灰质异位的分子机制至今仍不明确。利用短发夹RNA ( shRNA )下调Rcan1的表达会影响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以及神经元的放射状迁移,并且导致脑室旁灰质异位的发生。图A和B显示敲减Rcan1后导致了大鼠皮层出现脑室旁灰质异位。

    2015-01-19 00:00:00
  • 《Current Biology》期刊发表神经所研究成果,揭示猴子也能学会认识镜中的自己

    1月8日, 《 Current Biology 》期刊在线发表了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非人灵长类平台龚能副研究员题为《视觉感觉偶联训练后恒河猴在镜前表现出自我识别行为》的论文。当研究者对猴子进行“标记测试” ,即在猴子不知情的条件下在其脸上涂上颜料标记,猴子不会在镜子前触摸和检查脸上的标记,也没有表现出其它的自我引导的行为。经过2 - 5周的训练,猴子就学会了镜中光点和自己脸上光点之间的关联,当用低功率不产生感觉的激光照猴子的脸部时,猴子在镜子面前仍然可以准确的触摸到脸上的光点。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项目、中科院战略先导项目、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赛诺菲—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优秀人才奖励基金的支持。

    2015-01-09 00:00:00
  • 《Cell Reports》学术期刊发表神经所关于果蝇幼虫机械性伤害刺激感受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

    11月6日,神经所王佐仁研究组在《 Cell Reports 》学术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 PPK26在果蝇幼虫机械性伤害刺激感受中的作用》的研究文章。该工作通过遗传操作、免疫组化、以及行为学等实验揭示了DEG/ENaC通道家族成员PPK26分子在果蝇幼虫机械性伤害刺激感受中的作用。由于伤害性机械刺激感受和伤害性热刺激感受在果蝇幼虫中都由第四类树突分支神经元所介导并且都引起相同的翻滚行为( rolling behavior ) ,上述结果提示ppk26的突变并不会影响第四类树突分支神经元的形态发育、突触传递以及内在特性等,也不影响翻滚行为的运动输出。

    2014-11-18 00:00:00
  • 《科学》杂志发表神经科学研究所关于工作记忆机制的新成果

    10月24日,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李澄宇研究组在《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内侧前额叶在“延迟期间”的电活动对工作记忆任务学习的贡献》的科研论文。这项研究通过干预“延迟期间”小鼠大脑内侧前额叶( mPFC )的电活动影响了记忆任务的学习正确率,阐明了该脑区在记忆学习过程中放电模式变化的规律。这些实验结果阐明了前额叶在延迟期间的电活动在工作记忆任务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有利于理解工作记忆这一核心脑功能的机制。抑制工作记忆期间的神经元活动可以明显地降低学习期间的行为正确率( * * * ) ,但是在完成学习后则不影响( n . s . ) 。结果显示学习中记忆期间反应更强。

    2014-10-27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