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科研进展>2016年
  • 蒲慕明研究组解析清醒猕猴次级视觉皮层(V2)神经元感受野的空间结构

    2月16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蒲慕明研究组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发表了题为《清醒猕猴次级视皮层神经元感受野的空间结构》的科研论文。该研究结合电生理记录和计算模型相,获得了清醒猕猴V2区不同类型神经元感受野的精细空间结构,此外该研究还通过光学成像揭示了这些神经元在V2皮层区的分布。为了更加深入和完整的了解V2区神经元对视觉信息的处理机制,蒲慕明实验室建立感受野模型:通过电生理记录V2单个神经元对大量自然图像的反应(图A ) ,并建立V2神经元感受野的数学模型(图B ) ,再使用计算方法获得模型参数。

    2016-02-23 00:00:00
  • 《自然》发表神经所关于自闭症非人灵长类模型的研究成果

    2016年1月26日, 《自然》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 MECP2转基因猴的类自闭症行为表征与种系传递》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仇子龙研究组与神经所苏州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孙强团队合作完成。该研究通过构建携带人类自闭症基因MECP2的转基因猴模型及对MECP2转基因猴进行分子遗传学与行为学分析,发现MECP2转基因猴表现出类人类自闭症的刻板行为与社交障碍等行为。此研究首次建立了携带人类自闭症基因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为深入研究自闭症的病理与探索可能的治疗干预方法提供了重要基础。F1代在社交行为分析中的社交时间统计结果。

    2016-01-26 00:00:00
  • 神经所杜久林研究组发现控制动物行为选择的神经环路机制

    1月21日, 《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杜久林研究组题为《视觉刺激选择性的多巴胺能信号控制视觉–运动信息转换和行为选择》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下丘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和后脑甘氨酸能抑制性神经元组成功能模块控制视觉–运动信息转换,从而实现视觉刺激特异性的行为选择。再次,他们发现这一功能模块对危险性和非危险性视觉刺激的不同控制是由多巴胺能神经元和甘氨酸能抑制性神经元的视觉反应特性实现的:对非危险性视觉刺激,多巴胺能神经元及其正向调控的抑制性神经元电活动增加,阻断视觉信息从视觉中枢向逃跑运动命令神经元的传递。

    2016-01-22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