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1
2025年8月18日-19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主办,脑认知与类脑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121期交叉学科论坛暨脑认知与类脑融合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成功举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领导,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领导,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南方科技大学、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脑认知与类脑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的50余位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围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的交叉融合展开深度研讨。本次会议由脑认知与类脑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徐宁龙主持。
上海分院副院长高召兵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交叉学科论坛是推动多领域互动的重要平台,他希望与会专家突破学科边界,促进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计算建模等多领域深度融合,贯通创新链条,助力我国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事业再攀新峰。
脑智卓越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脑认知与类脑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孙衍刚介绍了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与使命任务,希望与会人员借此平台加强合作、交叉融合,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脑智卓越中心学术主任、脑认知与类脑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蒲慕明院士作特邀报告,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认知本质,提出可为AI架构提供借鉴的脑网络特性,并呼吁建立AGI边界管控标准。
与会10位专家各自围绕脑认知研究、脑认知研究启发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赋能脑科学等三个主题作了引导报告,与会人员围绕“理论驱动研究与数据驱动研究对比”、“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两个领域的鸿沟在哪”、“AI如何赋能脑科学”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充分的讨论。
在分组讨论环节,与会专家主要针对高级认知探索及对AI的启发、树突计算的意义、类脑模型与大脑的深度比较研究、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难点、生物数据标准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脑科学仍需要对高级认知作深入研究,也需要研究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从而实现对人工智能的评估和控制,避免人工智能不道德行为的发生;神经科学的宏观研究、微观研究都能对类脑智能研究产生不同维度的启发;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仍存在巨大鸿沟,未来需要更紧密的合作、培养更多交叉领域优秀人才。
最后,蒲慕明院士进行了总结,他表示大家应该以本次会议为契机,不断扩展研究视野、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智攻关的效能,努力做出更有用的、更高水平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