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人工智能会拥有情感吗?蒲慕明院士释疑解惑

发布时间:2025-10-13

“人工智能会拥有情感吗?”“我们该如何为从事脑科学研究做准备?”10月10日中午,在乌鲁木齐市第五十四中学的报告厅里,一个个有趣的问题被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们接连抛出。

当日,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 “院士专家上讲台”活动在这里举办。面对500余名中学生炽热的目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耐心解答疑问,并鼓励大家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为未来投身科研奠定基础。

针对“人工智能情感”这一充满想象力的问题,蒲慕明院士解释,人类的情感源于复杂的生物基础,与大脑中特定的神经环路、激素分泌及生理状态紧密相连。而当前的人工智能,包括先进的大语言模型,其本质是基于数据和算法的模式识别,并不具备生物体的内在体验和主观意识。“它们可以模拟出关心或悲伤的语句,但这种‘情感表达’背后没有真实的感受,更像是一种高级的‘条件反射’。” 蒲慕明院士说。

在自治区科协第十一期“眼界”讲堂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蒲慕明作报告。图/自治区科协提供

这场生动的科普讲座,是蒲慕明院士此次新疆之行的第二站。就在前一天,他在自治区科协第十一期“眼界”讲堂上,为来自多所高校的10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关于“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学术报告。

面对高校师生,蒲慕明院士的报告深入而系统。他阐述了大脑神经可塑性、神经网络机制等前沿发现,并分析了这些基础研究如何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脑机接口技术已为康复医疗提供了新路径,但实现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我们仍需在自我认知、公平性及隐私安全等挑战上寻求突破。” 蒲慕明院士说。

面对中学生时,蒲慕明院士巧妙转换了讲法,用“大脑如何学习记忆”等日常例子,将复杂的神经机制娓娓道来。他从基础概念入手,引导同学们理解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巨大潜力,现场惊叹声与掌声不断。

“蒲院士的报告让我深刻感受到,脑科学不仅是书本知识,更是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领域。”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刘飞说,蒲院士关于AI与人类情感本质区别的论述,尤其启发了他对未来研究方向的思考。

自治区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精准搭建顶尖科学家与学校之间的桥梁,在全区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氛围,为新疆的科技创新和长远发展积蓄人才力量。

来源 天山网记者谢慧变 2025年10月11日 

https://www.ts.cn/xwzx/kjxw/202510/t20251011_31031133.shtml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