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申城 榜样力量 |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科学家让深奥科学“不高冷”

发布时间:2025-10-13

由市委社会工作部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打造的“温暖申城 榜样力量”——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上海先进典型系列电台直播访谈节目近期在上海新闻广播《直通990·为志愿加油》节目播出。第五期邀请了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科普志愿者团队成员温云卿,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科普志愿者团队成员曹发华,上海中学教师全婵兰三位嘉宾,讲述他们如何用志愿精神点燃科学火花,将科研论文书写在广阔天地间的动人故事。

深奥科学“接地气” 把实验室变成“可玩的课堂”

“作为国家级科研机构,我们不仅要在基础研究中‘顶天’,更要在科学普及中‘立地’。”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科普志愿者成员曹发华这样定义他们的工作——不做知识的“传声筒”,要做科学的“翻译官”,用志愿服务架起科研与大众的桥梁。

面对脑机接口、神经网络这些专业概念,志愿服务团队没有选择单向输出,而是立足接地气的实用性与趣味性,琢磨出“四化”服务妙招:原理游戏化、内容故事化、形式多元化、语言生活化。“人的视觉占了感觉输入的80~90%,与其让孩子费力捕捉微弱信号,不如用视觉冲击打动他们。”团队成员温云卿回忆,在“力量召唤闪电”实验中,团队志愿者们将实验室的肌电信号记录仪改造成便携装置,参与者握拳时,肌电信号会触发LED灯带亮起“闪电”,“孩子一看到自己的力量能‘召唤闪电’,立刻就好奇‘为什么’,这时候志愿者再讲‘大脑指令→神经传递→肌肉收缩’的原理,就特别好懂,科普的效果也事半功倍。”

这样的巧思也延伸到了资源匮乏的乡村。2009年第一次去四川资阳开展乡村科普志愿服务时,志愿者们扛着投影仪、自制实验器材,甚至带着文具和科普书下乡,“乡村学校连多媒体教室都少见,我们得把‘可玩的课堂’装进志愿服务的行囊里。”温云卿说。但当看到孩子们第一次亲手操作脑电实验、第一次和院士面对面时“眼里闪烁的光”,温云卿感慨:“我们的志愿服务不只是实验,更是让他们知道,再前沿的科学,也能离自己很近。”而在上海中学的课堂里,这种“亲近感”同样强烈——全婵兰老师记得,当团队志愿者带着自制的原创科普设备走进教室时,学生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嘴里不停问‘怎么做到的’”,那种主动探究的热情,是常规课堂里少见的“科学火花”,也是志愿服务团队想要激发的珍贵反应。

定制温暖陪伴 为“星星的孩子”打开一扇窗

“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志愿服务,和常规科普完全不一样——我们不是‘送知识’,是‘送陪伴’。”科普志愿团深知自闭症孩子对光线、声音格外敏感,团队志愿者们特意将热闹的集体活动调整为一对一的“伴你同行”志愿服务模式:用音乐、绘画、简单的协作游戏,慢慢建立信任;还邀请研究自闭症机制的科学家,以分享的形式给家长讲最新科研进展,缓解他们的焦虑;甚至留出“家长喘息时间”,让长期紧绷的家长能短暂放松。

温云卿分享了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一个意外瞬间。原本以为自闭症孩子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在一次活动中,有个孩子主动拿着实验材料向志愿者提问。“他们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不是不愿交流,这让我们更加坚信‘伴你同行’志愿服务的意义。”团队还从专业出发,用神经可塑性的原理设计服务内容——通过温和的感官刺激,帮助孩子的神经元连接更趋向正常。“我们希望通过开展的志愿服务,让家长知道,科学能带来希望,社会能给他们包容。”

深耕教育融合 搭建“科研—教学—成长”的桥

“这些科普志愿服务不只是‘带孩子玩一次实验’,更是在他们心里种一颗‘科学梦想’的种子。”全婵兰老师的这句话,点出了志愿服务团队与学校合作的深层价值。不同于一次性活动,团队与上海中学共建“脑科学创新实验班”:团队的研究员担任学术导师,全婵兰作为校内导师,共同为对脑科学感兴趣的高中生提供为期一年的课题指导——从“怎么提出问题”,到“怎么设计对照实验”,再到“怎么分析数据”,团队志愿者们像培养研究生一样耐心引导孩子探索科学。

有个学生的经历让全婵兰记忆犹新。“在‘睡眠与记忆’课题辅导中,他自己查文献、找同学做被试,连室友都被他动员来当实验对象,最后不仅课题完成得出色,还拿了上海市科技创新大赛奖项。”更让她欣慰的是,孩子从“被动听知识”变成了“主动找答案”,“这种思维的转变,比奖项更能体现志愿服务的意义和价值。”

未来,团队还想把这份“影响力”扩得更广。曹发华提到,团队将整理多年积累的课程视频、实验方案,打造 “脑智科普资源包”,让全国的老师都能“像‘点菜’一样,根据教学需求选内容” ,这是志愿服务资源共享的重要方式之一。温云卿则计划开展“科学教师赋能行动”志愿服务项目,定期办研修班,组织科学家走进学校,和老师一起琢磨“怎么把前沿科学融入日常教学”,通过赋能教师拓展志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我们想把志愿服务从‘一次活动’升级为‘一套体系’,从‘学生受益’延伸到‘教师成长’,让科学启蒙的土壤更肥沃,这是团队对志愿服务的长远规划。”温云卿说。

蒲慕明院士说:“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靠顶尖科学家的高度,更靠年轻一代科学素养的厚度。”温云卿所在的这支志愿服务团队正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话——他们让科研不止于实验室的论文,更成为写在大地上、暖在人心里的志愿答卷。

来源

https://mp.weixin.qq.com/s/hxW6CbCHaTOqM3SEYC247g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