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陈薇、比尔·盖茨……今天的浦江创新论坛上,这些大咖都说了啥?(蒲慕明)

发布时间:2021-06-16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2021浦江创新论坛6月3日下午召开全体大会,荣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的陈薇,诺贝尔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我国脑科学领军人物蒲慕明和管理着超过7万名研发大军的华为副董事长徐直军等一众大咖也纷纷发表主旨演讲。神秘嘉宾则是比尔·盖茨,他以视频形式亮相大会。

    ▎陈薇 ▎我们一定要有比较大的科技自信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一出场就收获了大家的热烈掌声。她以“坚持自强自立完善生物安全科技创新体系“为题发表了演讲。

  “在刚刚结束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我们国家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去年3月2日,习主席来视察我们院,第一次提出了生物安全领域重大成果也是国之重器。印象当中国之重器都是航母、大飞机这种,习主席第一次阐述了生物安全领域重大成果也是国之重器。”

  陈薇说,生物安全领域中很大一块就是重大传染疾病的防治。她谈到了大家都关心的新冠疫情。“在尊重科学当中把科学技术作为战胜疫情的关键,是对尊重科学的深刻理解。”她表示,目前,疫苗正是战胜疫情的主要科学手段之一。

  “我们一定要有比较强的科技自信。”陈薇说:“去年5月22日我们是全世界第一个发表了新冠疫苗临床数据的。我们三期是在巴基斯坦、俄罗斯、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做的,全球一个方案多中心,随机双盲。我们团队去巴基斯坦做临床,别人全副武装,只有我们是戴口罩,我们是打了疫苗出发的,对我们的疫苗是很自信的。”去年2月25日药监局批准的疫苗附条件上市,是我国第一个批准的基因工程疫苗,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单针接种的新冠疫苗。

  大家很关心病毒变异对于疫苗的影响,陈薇院士表示,去年中国科学家向全世界公布了基因序列,发现全世界可以分析的序列182万条。“我们一直在进行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比较关注的是5个变异株,英国、南非、巴西、美国和印度株,针对对疫苗影响比较大的南非株,也在进行临床申请,希望能通过变异株增强它的免疫能力,把变异覆盖。”

  她还透露,疫苗还可以通过别的方式接种,比如雾化吸入。“我们去年8月份最早发表非注射疫苗的研究结果,去年9月29日在武汉开展临床实验,是吸的。我们现在打的疫苗如果雾化吸入还有黏膜免疫。药监局批准了我们扩大临床的批件,现在正在申请紧急使用。”

  她还表示,疫苗技术专利的共享也在进行中。“比如我们在上海和上药进行密切合作,在上药进行扩大生产,现在上药开始用我们的单剂疫苗。还有我们特别高兴的就是两天前在巴基斯坦本土下线了,这也是巴基斯坦自己生产的第一个疫苗,践行了习主席说的我们的技术要向友好国家转让的体现。”陈薇表示。

  陈薇院士最后说,上海是一个包容城市,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多个部门的助力,需要各个学科的交叉发展,希望借助刚刚揭牌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这种科技战略力量的聚合,打造我们国家坚不可摧的生物长城。

    ▎比尔·盖茨 ▎包容性创新应对全球挑战   

   

  “在这个时代,我们不仅见证了科学改善生活的非凡力量,也迫切需要更多的创新解决全球面临的艰巨挑战。我们需要更多的包容性创新。”大会上,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通过视频发表了主旨报告。

  盖茨说,我们目前仍身处新冠肺炎这个百年一遇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之中。“就在一年前,我们还没有任何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或药物。但全球的科学家迎难而上,开展了史无前例的科学合作。”盖茨表示,“他们在线分享基因序列、协作开展临床试验,从而加速研发出了安全有效的新冠肺炎疫苗。有史以来我们从未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从病毒识别到疫苗接种的全过程。”

  他表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包容性创新的一股重要力量。他举了屠呦呦的例子。也举了盖茨基金会在中国不少合作伙伴的案例。盖茨表示,在为本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谋求健康和福祉方面,中国所取得的成就鼓舞人心。他相信中国在包容性创新上作出的长期而坚定的努力,将有助于全球尽快终结新冠肺炎疫情。

  盖茨基金会去年9月发布的《目标守卫者报告》显示,疫情几乎阻碍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每一项指标的进展。“但我相信,借助中国在包容性创新上的领导作用,我们能够重回正轨,减少贫困、提升粮食安全,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程。”

  “与中国多年来的合作让我们受益匪浅。而众多中国创新人才和机构的辛勤工作和包容性愿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也发现,建立广泛、多样的合作伙伴关系是我们继续前行、应对共同挑战的最佳路径。”盖茨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警醒世界,人类命运休戚与共,而创新是克服所有挑战的核心。“继续携手合作、支持包容性创新、确保不让任何人掉队,我相信我们不仅会终结这次疫情,还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公平的未来。”

    发言中的共同关键词:创新   

   

  创新,是所有发言嘉宾谈到最多的关键词。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如今正在中国工作,他和大家分享了对于基础科学的看法。“我得诺贝尔奖的工作是多硅模大分子模型。”莱维特表示,什么是好的基础科学,好的基础科学一定要推动未来的工作,一定要有用,能够推动新的发现,而且一定要是完全难以预料的。如果可以预料到,肯定已经用过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主任蒲慕明透露了我国脑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六、七年前我国开始启动大科学计划。“我们去年开始提出了一个计划,脑健康普查计划,希望2025年能够建立指标。”在脑机智能技术领域也在进行探索。国内脑机接口技术上,上海也在开展项目研究,“三年内可以达到马斯克目前的水平。”

  “创新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焦点话题。如何真正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对于几乎每一个企业和组织而言,也是每天都需要面对,时时处处都在思考的事情。”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则以华为5G实践谈到了对创新的启示。“华为在2G时代跟随,3G时代挑战,4G时代同步,到5G时代赶上来了,并实现了差异化和领先。”他表示,华为5G的创新首先是从愿景驱动开始的。今天看,这些愿景正在逐步实现的过程中。“正是由于那时候对未来的憧憬,和开创未来的勇气,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我们国家的很多产业正在升级,相信,只要敢于憧憬未来,就一定能开创未来。”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

  编辑:陆天逸

  来源: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

      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1/06/03/16227217071283409158.html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