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上海科学家发现:家有小宝贝能促进狨猴父母的利他行为

发布时间:2020-08-21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郜阳    2020-08-21 13:16:54

   

  图说:刚出生的婴儿狨猴 来源/东方IC 

  新民晚报讯(记者 郜阳)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对其他个体有利,但对自身没有益处甚至付出代价的一种行为,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存在。而在一些疾病中,比如自闭症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患者往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利他行为异常,因此研究利他行为的神经机制也可能为这些精神类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昨夜,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九亭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龚能团队与梁智锋研究组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

  科研人员通过新建一种客观评价狨猴利他行为的实验范式,结合清醒狨猴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方法,发现有婴儿的狨猴家庭中,狨猴父母的解救利他行为显著提高,而且婴儿叫声可以特异性激活狨猴父母相关的大脑皮层脑区。此研究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研究家庭利他行为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为进一步探索利他行为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基础。

  据介绍,在以往利他行为的神经机制研究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模式动物,主要以人类为实验对象,也有少量研究采用啮齿类动物作为实验对象,前者无法进行侵入式操作来研究神经环路问题,而后者的社会性弱、社会活动较少、行为模式单一,都存在明显弊端。相比之下,狨猴作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具有与人类相似的一夫一妻制家庭结构、共同抚育后代等优点,且狨猴间存在食物分享、相互帮助、安抚等丰富的社会行为,提示狨猴可能是研究利他行为的理想动物模型。

   

  来源: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狨猴体型小巧可爱,小宝宝就像人类的拇指一般大,成年后体长也仅有20厘米,体重只有300至400克。该研究利用狨猴作为模式动物,建立了基于解救行为的实验范式——科学家们在一个长方形房间里放置了一个小岛(平台),岛上有两个笼子,笼子都有机关,一个里面关着小狨猴,另一个放置静物(球)作为参考,小岛和房间入口之间隔着50厘米的水渠;猴父母必须克服可能落水的恐惧,跳过水渠,利用杠杆打开笼子,才能救出小猴子;然后再跨越水渠跳回去。对于体长只有20厘米左右的狨猴父母来说,要跳过这个50厘米的水渠殊为不易,如果没有特别紧要的事情,他们是不会轻易涉险的。

  通过该范式,研究人员发现有婴儿的狨猴家庭中,家庭成员(父母、哥哥姐姐)对解救婴儿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性,相比之下,如果用食物替换婴儿,狨猴不会跳入岛中,说明解救婴儿的行为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动机甚至大于获取食物。该解救婴儿的行为随着婴儿年龄的增加而减少,当幼年狨猴长到两个月大之后,狨猴父母就完全不会跳入岛中实施解救行为。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婴儿的叫声可以直接诱导成年狨猴解救婴儿,更有趣的是婴儿叫声还可以促进狨猴父母之间的互相解救。以上的所有解救行为只存在于拥有婴儿的狨猴家庭,而没有婴儿的狨猴家庭中则几乎没有类似的解救行为。因此,家庭中有婴儿的存在可以促进狨猴的利他行为。

  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发现家庭中有婴儿的狨猴父母听到婴儿叫声时,其听皮层和岛叶皮层等脑区会被特异性激活,而家庭中没有婴儿的成年狨猴则在这些区域没有明显的激活,提示这些脑区可能与利他行为有关,为进一步探索利他行为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基础。

  本工作得到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及上海市的资助。

      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791074.html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