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中国科学家创造“拔毛变猴”的奇迹

发布时间:2019-04-18

  中国科学家创造“拔毛变猴”的奇迹 当选“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下一根汗毛,吹口气,随即变出上百只一模一样的小孙悟空。如今,这看似遥不可及的神话正在成为现实——20171127日,世界上首个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在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诞生;同年125日,第二个体细胞克隆猴“华华”又“横空出世”。

  这一成果被科技部评选为“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脑科学发展到今天,小鼠大脑与人脑的区别太大,已无法胜任很多实验任务,无论是新药研发还是科学研究,都需要发展出更接近人类的非人灵长类模式动物,遗传背景单一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是科研人员梦寐以求多年但无法达成的目标。可是,传统的胚胎基因编辑方法,不仅无法让基因“百发百中”,科学家无法保证胚胎中的每一个细胞都被准确编辑,而且由此产生的后代遗传背景也不一致。而体细胞克隆可以做到。

  体细胞克隆技术又可称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中华姐妹”俩的基因,来自同一个雌性猕猴的部分体细胞,将体细胞核“植入”若干个“摘除”了细胞核的卵细胞,结果产生了基因完全相同的后代,这个过程也就是体细胞克隆。

  美国、中国、德国、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世界科研机构都在攻关非人灵长类体细胞克隆,均未成功。因发明动物克隆技术获得2012年诺贝尔奖的得主约翰·格登(John B. Gurdon)在《细胞》杂志发表评论说:“中国科学家攻克了体细胞核移植过程中最早期的一些障碍,完成了这个里程碑式的工作……一个可定制卵母细胞的时代开启了。”

  短短一年后,这一成果又向前走了一步。

  中科院神经所科研团队再次用体细胞克隆技术生成了5只遗传背景相同的模型猴——世界首批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模型。此次克隆的是一种有疾病表型的猴,首次证实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技术可以克隆成年基因修饰猴,进一步表明克隆猴作为疾病模型的有效性。这项进展说明中国科学家已可以批量生产遗传背景均一的疾病猕猴模型。

  基因型相同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对于生命医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有效排除复杂基因背景对实验的干扰,并为一大批新药研究提供有效的测试模型,有效缩短药物研发周期,提高药物研发成功率,向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免疫缺陷、肿瘤等疾病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英国专家表示,这种已知的、统一遗传背景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无疑可以对人类疾病,尤其是遗传疾病的研究、理解和最终治疗,提供非常有用的帮助。

  神经所蒲慕明所长强调,体细胞克隆猴的主要目标也是唯一目标“就是为人类健康医疗服务”,脑疾病模型猴的制作也将为脑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以我国科学家为主导的灵长类全脑图谱计划的实施和灵长类脑科学的前沿研究,将进一步使我国成为世界脑科学人才的汇聚高地,中国可以成为世界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的主要研发基地和产业链。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