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家发布强迫症样猕猴模型

    2023年12月8日,《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在线发表题为《Rhesus monkeys exhibiting spontaneous ritualistic behaviors resembling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的研究论文。由研究组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等共同完成。该研究成功建立了体现自发强迫样行为的猕猴模型,为强迫症机理研究和干预方案研发提 供了基础。

    2023-12-13 14:18:00
  • 异位表达Tbx2和Atoh1诱导小鼠损伤模型的内毛细胞原位再生研究

    2023年12月11日,《Development》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In situ regeneration of inner hair cells in the damaged cochlea by temporally regulated coexpression of Atoh1 and Tbx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刘志勇研究组完成。研究团队构建了耳蜗内毛细胞特异性损伤的小鼠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把幼年耳蜗支持细胞转分化为新的内毛细胞,从而实现了损伤耳蜗内源性内毛细胞后的原位再生,并对新的内毛细胞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转录组学,形态学和电生理特性等分析。

    2023-12-12 13:07:00
  • 多发性硬化发病过程两性差异背后新机制的发现

    2023年11月22日,《免疫》Immunity 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肠道上皮细胞多巴胺受体信号驱动雌性多发性硬化小鼠疾病进展》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周嘉伟研究组,宋昕阳研究组,朱正江研究组与陈晟团队合作完成。利用基因修饰小鼠和药理学实验方法以及多组学联合分析,他们发现,肠道上皮细胞多巴胺D2受体(IEC DRD2)过度激活可以选择性地在雌性小鼠中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代谢物水平,从而促进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此研究聚焦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前沿,独辟蹊径,通过跨系统研究,揭示了肠道远程调控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易感性的新机制,为建立具有性别选择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干预手段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2023-11-22 09:42:00
  • 脑智卓越中心成功构建胚胎干细胞嵌合体猴

    2023年11月9日24点,《Cell》期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线发表题为《Live birth of chimeric monkey with high contribution from embryonic stem cells》(高比例胚胎干细胞贡献的出生存活嵌合体猴)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刘真研究组、孙强研究团队和Miguel A. Esteban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成功构建了高比例胚胎干细胞贡献的出生存活嵌合体猴,并证实了猴胚胎干细胞可以高效的贡献到胚外胎盘组织和生殖细胞。这对于理解灵长类胚胎干细胞全能性具有重要意义,为遗传修饰模型猴的构建奠定了技术基础。

    2023-11-09 12:19:00
  • 脑智卓越中心开发新型遗传编码色氨酸探针

    2023年10月31日,《Cell Discover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 genetically encoded ratiometric indicator for tryptopha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穆宇研究组和杜久林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开发的新型遗传编码荧光蛋白探针GRIT(Genetically encoded Ratiometric Indicator for Tryptophan)能够特异、定量地在活体动物中检测细胞内的色氨酸浓度。

    2023-11-04 11:03:00
  • 小鼠痒觉相关的神经动力学图谱发布

    2023年10月31日,《Cell Reports》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n Atlas of Itch-Associated Neural Dynamics in the Mouse Bra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孙衍刚研究组完成。研究团队运用在体光纤记录技术,绘制了小鼠大脑在组胺和氯喹两种痒觉模型下的神经动力学活动图谱。

    2023-11-01 12:03:00
  • 脑智卓越中心开发超柔性脊髓界面成功实现长期稳定的信号记录和解码

    2023年10月23日,《Advanced 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植入式超柔性神经界面在脊髓内稳定的信号记录与解码》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李雪研究组完成。该研究使用先进的微纳加工工艺结合无基底多层加工技术,设计并制作了超柔性脊髓界面,将其植入小鼠脊髓前角内进行长达一年的信号记录。该电极能够在不对动物引入行为学影响的前提下稳定提取脊髓内高带宽运动信息。该研究首次研发了超柔性脊髓神经界面,填补了脊髓内高通量长期稳定单细胞记录工具的空白,成功实现了与脊髓内神经元的长期有效交互。

    2023-10-28 11:04:00
  • 脑智卓越中心利用超柔性电极在非人灵长类中实现大规模单细胞信号记录和脑机接口运动控制

    10月23日,《Advanced 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n Ultraflexible Electrode Array for Large-Scale Chronic Recording in the Nonhuman Primate Bra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赵郑拓研究组与李澄宇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通过构建适用于非人灵长类皮层长期埋植的超柔性微电极及配套植入方案,在实验猴的视皮层及运动皮层进行了长期埋植及单细胞水平神经信号记录,并进行了运动脑机接口等功能验证。此研究首次实现了使用超柔性微电极在非人灵长类中进行长期大规模单细胞水平的神经信号采集,为灵长类的基础神经科学研究以及脑机接口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2023-10-27 10:59:00
  • 前额叶-海马环路通过theta振荡支持时间序列信息的在线加工

    2023年10月17日,《Neuroscience Bulletin》在线发表了题为《序列工作记忆中theta振荡支持前额叶-海马交互》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叶铮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占世坤团队合作完成。该研究通过立体定向脑电图技术,发现人脑前额叶-海马环路通过theta振荡支持时间序列信息的在线加工。

    2023-10-18 15:59:00
  • 俞青组揭示自发生成想象的时空动态神经机制

    2023年10月12日,Cell Reports期刊在线发表了标题为“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self-generated imagery reveal a reverse cortical hierarchy from cue-induced imager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俞青研究组完成。研究人员利用脑电(EEG)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记录人类被试分别在自发生成想象和由外部线索诱发产生想象的大脑活动,揭示了二者的时空动态模式差异,填补了自发生成想象研究领域的空白并拓展了想象的层级理论。

    2023-10-13 15:00:00
  • 利用猕猴高维眼动空间解码精神活性药物的效应

    2023年10月4日,《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在线发表题为《Decoding Effects of Psychoactive Drugs in a High-Dimensional Space of Eye Movements in Monkey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心顾勇研究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继军教授团队,以及临港实验室程志仙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开发了一套眼动测试工具包,发现精神活性药物PCP和氯胺酮诱导猕猴产生了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似的眼动异常,在高维度的眼动参数空间中,能可靠地区分不同药物(PCP、氯胺酮和生理盐水)诱导的状态,且该区分能力在不同个体之间可以迁移。结果表明,该眼动测试工具包可建立精神疾病的动物模型,有望为新的治疗方法的评估提供支持。

    2023-10-07 09:17:00
  • 新研究揭示了CDKL5缺乏症癫痫发生发展的分子细胞机制与干预靶点

    2023年10月1日,《Cell Reports》 期刊在线发表了熊志奇研究组和朱永川研究组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该成果表明小鼠脑发育过程中的代偿效应可能是影响出现癫痫表型的重要原因,绕过发育过程在成年大脑失活CDKL5是建立CDD癫痫模型的关键;BDNF-TrkB信号通路在CDD癫痫小鼠模型里的异常激活是导致兴奋性突触传递增强和癫痫发作的重要机制。

    2023-10-02 21:49:00
  • 常乐研究组揭示灵长类视觉皮层物体特征组织地图

    2023年9月2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了题为《High-dimensional topographic organization of visual features in the primate temporal lob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常乐研究组完成。研究人员结合功能核磁共振、电生理记录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系统解析了猕猴和人类被试高级视觉区的特征选择性和拓扑组织规律,为理解视觉系统的演化和发育、构建类脑的视觉加工模型提供了重要基础。

    2023-09-26 13:21:00
  • 周海波组发表特异性调控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状态干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的研究

    2023年9月7日,《Nature Metabolism》期刊在线发表了周海波研究组题为《Alleviating symptoms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by astrocyte-specific overexpression of TMEM164 in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鉴定出跨膜蛋白TMEM164是神经毒性星形胶质细胞激活过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在星形胶质细胞中特异性过表达TMEM164不仅可以在体外抑制神经毒性状态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并维持星形胶质细胞的正常功能,同时可以在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降低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的神经毒性并减轻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表型。

    2023-09-08 09:13:00
  • 刘佳男组合作开发了用于肿瘤治疗的溶酶体纳米碱化剂

    2023年8月29日,《Advanced Materials》期刊在线发表题为Cascade Catalytic Nanoparticles Selectively Alkalize Cancerous Lysosomes to Suppress Cancer 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由刘佳男研究组、复旦大学迟喻丹组、首尔国立大学Taeghwan Hyeon教授组和Jwamin Nam教授组合作完成。 此研究依据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需求,力求解决肿瘤靶向治疗的技术瓶颈,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和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医工交叉的优势,运用纳米科技,开发了肿瘤细胞特异性碱化剂。该研究不仅为特异性碱化剂的开发提供借鉴性研究思路,而且有望应用于多种溶酶体异常相关疾病的治疗。

    2023-09-07 17:39:00
  • 徐敏组合作解析视觉空间偏好的环路机制

    2023年8月25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题为《A Frontal Transcallosal Inhibition Loop Mediates Interhemispheric Balance in Visual Process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徐敏研究组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思宇研究组合作共同完成。 临床上部分单侧额顶叶视觉选择性注意网路受损的中风病人会表现出忽视损伤对侧空间视觉刺激的半侧空间忽视症,该工作提示增强受损对侧的跨胼胝体抑制可能是治疗相应注意缺陷疾病的新思路。

    2023-08-30 18:00:00
  • 俞青组揭示大脑区分来源于主观想象与客观感知信息的神经机制

    2023年8月15日,《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Neural representations in visual and parietal cortex differentiate between imagined, perceived, and illusory experienc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俞青研究组完成。研究人员揭示了顶叶皮层和早期视觉皮层在区分来自内部想象和外部感知信息中的不同重要作用,增进了我们对人类大脑是如何区分想象与现实的理解。

    2023-08-17 09:54:00
  • 徐春组解析痕迹型恐惧关联学习的神经机制

    2023年7月22日,《Cell Reports》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Learning-prolonged maintenance of stimulus information in CA1 and Subiculum during trace fear condition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徐春研究组完成。该研究发现海马CA1脑区到下托的神经环路参与痕迹型恐惧关联学习;CA1脑区和下托脑区对不连续事件间隔期内的信息维持和传递均有重要贡献,但CA1脑区对学习后恐惧记忆的形成和存储更加重要。该研究揭示了不连续事件关联学习的神经机制,为传统关联学习和记忆形成的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解和理论基础。

    2023-07-26 08:41:00
  • 王佐仁组揭示社交隔离引发性别依赖性焦虑样行为的神经机制

    2023年7月25日,《Cell Reports》期刊发表了王佐仁研究组题为《Dorsal BNST DRD2+ neurons mediate sex-specific anxiety-like behavior induced by chronic social isolation》的研究论文。 研究人员发现断奶后经历长期社交隔离的大鼠的背侧终纹床核中表达多巴胺Ⅱ型受体的神经元活动增加,从而导致了雄性和雌性大鼠中出现了性别特异性的焦虑样行为异常。该研究揭示了dBNST脑区多巴胺Ⅰ型和Ⅱ型受体阳性神经元在调控长期社交隔离引发焦虑样行为中的作用,为治疗由社交隔离导致的情感障碍提供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2023-07-25 10:48:00
  • 脑智卓越中心建立在体高通量谱系示踪新技术

    2023年7月17日,《自然·方法》期刊在线发表了陈跃军研究组题为《利用CRISPR条形码技术全面绘制小鼠脑内的单细胞时空谱系》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建立能够应用于小鼠体内任意组织器官的谱系示踪新技术——CREST,解析了小鼠中脑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单细胞时空谱系图谱,揭示了小鼠中脑发育过程中新的谱系分化路径和分子调控机制。CREST技术为高通量解析小鼠组织器官发育的单细胞谱系提供了全新的工具,为从谱系视角研究各种发育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

    2023-07-17 13:15:00
  • 世界首套单细胞分辨率的猕猴大脑皮层细胞空间分布图谱发布

    2023年7月12日23点, Cell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spatial transcriptome reveals cell-type organization in macaque cort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成果由106人的科研团队合作完成。该研究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超高精度大视场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Stereo-seq和snRNA-seq技术,成功绘制了猕猴大脑皮层的细胞类型分类树,并揭示了细胞类型组成和灵长类脑区层级结构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各类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提供了分子细胞基础。

    2023-07-11 17:04:00
  • 刘志勇组发表关于耳蜗发育与再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2023年6月23日,刘志勇研究组在《Current Opinion in Neurobiology》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Recent advances in molecular studies on cochlear development and regeneration》的综述论文。内耳的听觉器官耳蜗包含听觉感受体毛细胞以及支配毛细胞的螺旋神经节神经元,他们对于听觉的感受和传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遗传学、转录组学、表观遗传学技术的发展,耳蜗毛细胞、神经元亚型及其命运决定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2023-06-30 13:48:00
  • 常乐研究组解析不完整面孔的神经编码

    2023年6月20日,《Cell Reports》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Representational geometry of incomplete faces in macaque face patch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常乐研究组完成。研究人员通过记录猕猴下颞叶面孔选择性神经元(面孔细胞)对不完整面孔视觉刺激的反应,系统解析了不完整面孔信息在单神经元和神经元群体水平的编码模式,为理解复杂情况下面孔信息的神经编码提供了重要基础。

    2023-06-26 15:37:00
  • 脑智卓越中心成功实现外源基因片段在哺乳动物胚胎高效精准整合

    2023年6月23日,《Genome Biology》期刊发表了题为《CATI: an efficient gene integration method for rodent and primate embryos by MMEJ suppress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刘真研究组和孙强团队合作完成。研究人员在小鼠胚胎中显著提高了线性化双链DNA以及单链短DNA片段外源模板的基因敲入效率,该基因敲入方法被命名为CATI。此外,利用CATI的方法也能提升食蟹猴胚胎基因敲入的效率。

    2023-06-25 15:02:00
  • CDD综合征致病基因CDKL5的磷酸化修饰调节兴奋性突触发育与可塑性

    2023年5月,熊志奇研究组在《Neuroscience Bulletin》杂志上在线发表题为《Activity‐Dependent Phosphorylation of CDKL5 at Serine 407 Regulates Synaptogenesis and Plasticit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CDKL5-S407的磷酸化水平受神经活动的调控,体内407位点磷酸化缺失影响兴奋性突触的发育和可塑性。  

    2023-06-14 08:59:00
  • 杜久林研究组发现突触发育的昼夜节律性

    2023年6月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题为《下丘脑食欲素能系统参与调节发育期突触发生的昼夜节律性》的研究论文,该工作由杜久林研究组完成。该研究以经典的视网膜-视顶盖突触为模型,运用在体双光子长时程成像,发现了发育早期突触形成速率存在昼夜节律性,为生物钟参与调节动物发育过程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为认识神经环路联接建立的发育规律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2023-06-07 12:53:00
  • 熊志奇研究组发表关于低强度超声直接调控小脑皮层神经活动的研究成果

    2023年5月26日,《Brain Stimulation》期刊在线发表了熊志奇研究组题为《Low-intensity ultrasound directly modulates neural activity of the cerebellar cort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工作建立了从神经元到动物行为水平衡量超声神经调控效应的研究范式,利用双光子活体钙成像技术和阵发性运动障碍模型小鼠,发现低强度超声对小脑皮层神经活动具有直接兴奋作用,提示了经颅超声作为一种新型的非侵入式神经调控技术,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

    2023-06-05 16:36:00
  • Angelovski研究组发表可用于磁共振功能性成像的超极化生物探针的Perspective文章

    2023年6月1日,《Nature Chemistr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with hyperpolarized bioresponsive probes for functional imaging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的Perspective 文章,该文章由Goran Angelovski研究员、约克大学Ben J. Tickner博士与王高继博士合作完成。

    2023-06-05 08:41:00
  • 刘赐融组合作发表第五版狨猴脑图谱

    2023年5月30日,《Cell Reports》期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线发表题为《An anatomical and connectivity atlas of the marmoset cerebellum》的研究论文。该工作由刘赐融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姚永刚团队共同合作完成。

    2023-06-01 08:56:00
  • 次级运动皮层-纹状体环路对感知抉择行为中不恰当反应的抑制调控

    2023年5月31日,《Neuroscience Bulletin》期刊在线发表题为《次级运动皮层-纹状体环路对感知抉择行为中不恰当反应的抑制调控》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姚海珊研究组完成。该研究发现,在视觉感知抉择行为中,次级运动皮层向背侧纹状体的投射以及该环路中的间接通路纹状体神经元对不恰当反应具有抑制调控作用。

    2023-06-01 13:32:00
  • 基于IscB的极小型碱基编辑器

    2023年5月25日,《Nature Methods》期刊发表题为《Development of miniature base editors using engineered IscB nickas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是在杨辉研究员的指导下,对IscB系统进行了大量优化和改造,成功得到在人类细胞内具有高效编辑活性的IscB系统(enIscB)。通过融合腺苷脱氨酶和胞苷脱氨酶结构域,开发出高活性的迷你型单碱基编辑器miABE和miCBE,该研究将进一步推动DNA单碱基编辑领域进入迷你型的“新时代”。

    2023-05-26 09:13:00
  • 严军研究组解析小鼠单神经元树突形态和轴突投射的关系

    2023年5月22日,《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了严军研究组题为《Single neuron analysis of dendrites and axons reveals the network organization in mouse prefrontal cort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工作通过重构和分析小鼠前额叶皮层单神经元的树突和轴突完整形态,全面刻画了前额叶皮层投射神经元树突的多样性和形态类型、揭示了神经元树突形态与轴突投射的关系、进而重构了前额叶皮层投射神经元类型之间的联接网络。该研究工作为深入研究前额叶皮层的功能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神经元计算建模和启发人工智能也有重要意义。

    2023-05-22 11:05:00
  • 脑智卓越中心解析小鼠耳蜗外毛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

    2023年5月11日,《Cell Reports》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Epistatic genetic interactions between Insm1 and Ikzf2 during cochlear outer hair cell develop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刘志勇研究组完成。该研究解析了小鼠耳蜗外毛细胞(outer hair cell, OHC)中两个核心转录因子Insm1和Ikzf2之间的遗传学层级关系,为进一步理解耳蜗外毛细胞的命运决定和维持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也为耳蜗外毛细胞的再生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3-05-12 14:04:00
  • 杜久林组合作发表神经网络结构与功能研究的进展综述

    2023年4月25日,国际著名交叉科学期刊《Physics of Life Review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 artificial, zebrafish and human neural networks》的综述论文,该论文由杜久林研究组与纪鹏研究组合作共同完成。

    2023-05-17 10:00:00
  • 严军研究组揭示调控昼夜节律稳定性的神经机制

    2023年05月11日,《Neuron》期刊在线发表了严军研究组题为《Cholecystokinin neurons in mouse suprachiasmatic nucleus regulate the robustness of circadian clock》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在体钙信号记录、光遗传学、化学遗传学、单分子荧光原位杂交和节律行为学监测等研究技术,发现了哺乳动物的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中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神经元对于调控昼夜节律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为理解哺乳动物昼夜节律的神经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2023-05-11 09:04:00
  • 脑智卓越中心发现恒河猴和食蟹猴杂交后代可被用作研究印记基因的工具

    2023年5月10日,《The Innovation》期刊发表了题为《Cynomolgus-rhesus hybrid macaques serve as a platform for imprinting studi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孙强研究组、刘真研究组和王光中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构建了恒河猴-食蟹猴杂交猴,建立了适用于杂交猴的数据分析流程,证明了杂交猴在分析等位特异的表达(allele-specific expression,又称ASE基因)上的优势,并通过杂交猴策略得到了脑组织中的ASE基因图谱。随后,通过和多组人类疾病相关的数据库进行联合分析,揭示了ASE基因与神经系统疾病的潜在关联性。

    2023-05-10 17:11:00
  • 通过1分钟视觉注视活动识别精神分裂症患者

    2023年4月17日,《Schizophrenia Bulletin》期刊在线发表题为《Spatial and temporal abnormalities of spontaneous fixational saccades and their correlates with positive and cognitive symptoms in schizophrenia》研究论文。该研究由王伟研究组与王继军教授团队合作完成。该研究揭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视觉注视期间自发产生的跳视眼动存在时空特性异常,及其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性。研究还展示应用简单机器学习方法,通过仅仅1分钟视觉注视眼动数据,来快速有效地从健康人群中识别出精神分裂症患者。

    2023-04-18 14:05:00
  • 脑智卓越中心揭示小鼠胚胎母源-合子转换过程中的RNA m6A动态

    2023年4月6日,《Genome Biology》期刊发表了题为《Reading and writing of mRNA m6A modification orchestrate maternal-to-zygotic transition in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刘真研究组、孙怡迪研究组与单细胞组学与李辰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利用SLIM-seq技术绘制出小鼠胚胎母源-合子转换过程中RNA m6A修饰动态图谱,并通过多组学分析和CRISPR/Cas13d介导基因敲低揭示m6A的读写对于小鼠着床前胚胎发育的影响。

    2023-04-10 10:16:00
  • 脑智卓越中心利用胚胎干细胞建立非人灵长类类胚胎模型

    2023年4月6日,《Cell Stem Cell》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食蟹猴胚胎模型体外培养发育到原肠胚和引起早期妊娠反应》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刘真研究组、孙强研究团队与周帆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利用胚胎干细胞建立了食蟹猴类囊胚诱导系统,体外培养食蟹猴类囊胚可诱导原肠运动的相关胚层,体内移植可以检测到早期妊娠囊的出现。

    2023-04-06 23:58:00
  • 脑智卓越中心发表有关胶质细胞调控神经轴突再生机制的研究成果

    2023年4月6日23点,Developmental Cell期刊在线发表题为《胶质细胞传递和腺苷信号通路促进神经损伤再生》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李毅研究组与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的相杨团队合作完成。该研究以果蝇幼虫和小鼠作为研究的模型动物,发现了胶质细胞在神经轴突损伤后再生中发挥积极作用,揭示了胶质细胞通过释放腺苷递质(Adenosine,Ado)激活神经元的高频放电及下游Ca2+-Ras通路,进而促进轴突再生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进一步理解胶质-神经细胞相互作用提供了新思路,为神经再生领域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新靶点和新策略。

    2023-04-06 23:57:00
  • 脑智卓越中心揭示神经干细胞增殖速率的细胞间感应与协调机制

    2023年4月6日,《Journal of Cell Biology》期刊以长文在线发表了题为《Homophilic interaction of Cell adhesion molecule 3 coordinates neuroepi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何杰研究组完成。该研究揭示了增殖速率不同且空间相邻的神经上皮细胞(即“神经干细胞”)间能够通过细胞竞争来协调彼此增殖速率的新机制,为理解神经组织细胞总数稳态控制提供新的认识。

    2023-04-06 22:58:00
  • 梁智锋组发表基于同时电生理fMRI的小鼠睡眠的全脑时空动态性研究

    2023年3月24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梁智锋研究组与段小洁研究组合作共同完成。该研究建立了基于同时电生理记录的小鼠睡眠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揭示了小鼠觉醒状态切换以及特征性神经事件的全脑时空动态特征,为睡眠研究提供了新的全局观测的角度。同时该研究公开了相关的大规模小鼠睡眠fMRI数据集,为进一步挖掘和整合多尺度睡眠研究提供了支持。

    2023-03-24 13:14:00
  • 竺淑佳组揭示NMDA受体功能多样性的分子基础

    2023年3月24日,《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期刊在线发表了竺淑佳研究组题为《Distinct structure and gating mechanism in diverse NMDA receptors with GluN2C and GluN2D subuni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单颗粒冷冻电镜、质脂体单通道记录、电压钳记录、分子动力学模拟、质谱分析、生化验证等多维度技术,揭示了含GluN2D亚基NMDA受体的门控机制和功能特征,诠释了含GluN2C亚基NMDA受体的不对称几何构象及特异性变构调节的机制。

    2023-03-24 00:00:00
  • 脑智卓越中心建立跨分化阶段高通量谱系示踪新技术

    2023年3月18日,《Cell Stem Cell》期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线发表了陈跃军研究组题为《人神经分化过程中跨时间段的克隆谱系追踪》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建立能够跨分化阶段高通量谱系示踪新技术-SISBAR,解析了人多能干细胞分化为人腹侧中后脑神经细胞的单细胞谱系,发现了许多新的谱系分化路径和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进一步展示了基于SISBAR技术的新发现在改进帕金森症细胞治疗策略中的应用。SISBAR技术有望为干细胞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2023-03-18 23:56:00
  • 杨天明组构建大脑对抉择过程中不确定性估计的新模型

    2023年3月15日,《Cell Reports》期刊在线发表了杨天明研究组的科研成果。该研究在传统的感知抉择任务中引入一个新的选择项来测量被试抉择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被试在不确定的时候可以选择这个新的选项以获取帮助,来更好地完成感知抉择。研究组记录了被试者的感知抉择,对不确定选项的选择,以及相应的反应时长,通过构建基于价值的最优策略模型,解释了大脑对不确定性估计的计算机制。该工作为研究大脑在抉择过程中的不确定估计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为未来进一步探究其神经机制提供了行为学和计算理论基础。

    2023-03-17 13:37:00
  • 脑智卓越中心揭示BMAL1敲除对食蟹猴肠道菌群节律性波动影响的机制

    2023年2月28日,《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孙强研究团队与杨云鹏课题组共同完成的科研成果。该研究利用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前期构建得到的BMAL1敲除猴及其克隆子代解析了宿主如何通过调控肠道H2O2含量的节律性波动引发肠道微生物和代谢产物节律性变化的机制。

    2023-03-01 13:35:00
  • 新研究揭示Cspg4high小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2023年2月17日,《PNAS》在线发表了周嘉伟研究组的科研成果。该研究通过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小鼠动物模型以及多个基于人脑组织的组学公共数据库相关数据所作出的综合分析和验证,研究人员发现,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4表达水平较高(Cspg4high)的小胶质细胞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大脑中参与小胶质细胞增生过程的新的小胶质细胞的来源。该研究揭示了神经退行性疾病中这群具有增殖能力的小胶质细胞的分子特征与功能,为这类疾病的干预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2023-02-17 17:14:00
  • 徐敏组发现星形胶质细胞调控睡眠的新机制

    2023年2月7日,《Cell Discovery》发表徐敏研究组和张思宇研究组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该研究发现基底前脑星形胶质细胞可双向调控睡眠-觉醒行为,且该过程不依赖于胞外腺苷信号。该研究为理解星形胶质细胞在睡眠-觉醒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2023-02-08 15:27:00
  • 脑智卓越中心发现钾离子通道调控的新机制

    2023年1月6日,《PNAS》期刊在线发表了蔡时青研究组的科研成果。研究人员利用秀丽隐杆线虫的遗传学优势,通过正向遗传学筛选鉴定hERG通道生成的调控因子,发现DNA拓扑异构酶2相关蛋白PATL1和PATL2调控hERG通道基因的转录。

    2023-01-07 16:03:00
  • 许晓鸿组发表小鼠焦虑样行为新环路机制的研究

    2022年12月3 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 circuit from the ventral subiculum to anterior hypothalamic nucleus GABAergic neurons essential for anxiety-like behavioral avoid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许晓鸿研究组完成。该研究通过在体钙信号记录、单通道记录、光遗传学和膜片钳等技术,解析了一条从腹侧海马下托(ventral subiculum, vSub)到前下丘脑核(anterior hypothalamus,AHN)的神经环路,在调节小鼠焦虑样躲避行为中的作用。

    2022-12-29 16:13:00
  • 关于人神经前体细胞功能性修复模型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2年12月15日,《Brain》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功能性修复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动物模型基底神经节环路》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陈跃军研究组与熊曼研究员、周文浩教授团队合作完成。该论文发现移植的神经细胞可以在结构和功能上准确修复脑内受损的基底神经节环路,并可以长期改善缺血性脑病(HIE)小鼠模型的运动功能障碍。

    2022-12-15 12:37:00
  • 徐敏组发现全身麻醉对睡眠核心网络的调控规律

    2022年12月3日,《Advanced 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题为《Divergent Neural Activity in the VLPO during Anesthesia and Sleep》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徐敏研究组与王英伟教授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采用微型荧光显微成像和药理遗传等技术,发现全身麻醉对睡眠控制关键核团vLPO(ventrolateral preoptic nucleus, vLPO)的促睡眠神经元和促觉醒神经元均主要发挥抑制作用。该研究揭示了全身麻醉与睡眠过程中vLPO神经元活动的异质性,为理解全身麻醉与睡眠是否共享相似神经环路提供了新的线索。

    2022-12-06 14:06:00
  • 刘赐融组发布第四版狨猴脑图谱

    2022年12月1日, 《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题为《An integrated resource for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of the marmoset brain》的研究论文。该工作由刘赐融研究组和梁智锋研究组,联合田晓光、Afonso Silva和Marcello Rosa国际团队共同合作完成。该研究发布了基于清醒狨猴功能磁共振成像和神经元示踪的整合数据库和皮层功能连接分区图谱,为理解大脑连接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奠定重要基础。

    2022-12-06 15:11:00
  • CMPK2基因缺陷导致线粒体障碍和家族性脑钙化症

    11月29日,《Cell Discover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Loss of function of CMPK2 causes mitochondria deficiency and brain calcific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熊志奇研究组与陈万金/王柠教授团队、焉传祝/赵翠萍团队合作完成。该研究发现CMPK2基因双突变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并引起家族性脑钙化症(Familial Brain Calcification,FBC)。

    2022-11-29 10: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