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敏组发现星形胶质细胞调控睡眠的新机制

    2023年2月7日,《Cell Discovery》发表徐敏研究组和张思宇研究组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该研究发现基底前脑星形胶质细胞可双向调控睡眠-觉醒行为,且该过程不依赖于胞外腺苷信号。该研究为理解星形胶质细胞在睡眠-觉醒中的作用及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2023-02-08 15:27:00
  • 脑智卓越中心发现钾离子通道调控的新机制

    2023年1月6日,《PNAS》期刊在线发表了蔡时青研究组的科研成果。研究人员利用秀丽隐杆线虫的遗传学优势,通过正向遗传学筛选鉴定hERG通道生成的调控因子,发现DNA拓扑异构酶2相关蛋白PATL1和PATL2调控hERG通道基因的转录。

    2023-01-07 16:03:00
  • 许晓鸿组发表小鼠焦虑样行为新环路机制的研究

    2022年12月3 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 circuit from the ventral subiculum to anterior hypothalamic nucleus GABAergic neurons essential for anxiety-like behavioral avoidan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许晓鸿研究组完成。该研究通过在体钙信号记录、单通道记录、光遗传学和膜片钳等技术,解析了一条从腹侧海马下托(ventral subiculum, vSub)到前下丘脑核(anterior hypothalamus,AHN)的神经环路,在调节小鼠焦虑样躲避行为中的作用。

    2022-12-29 16:13:00
  • 关于人神经前体细胞功能性修复模型鼠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2年12月15日,《Brain》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纹状体神经前体细胞功能性修复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动物模型基底神经节环路》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陈跃军研究组与熊曼研究员、周文浩教授团队合作完成。该论文发现移植的神经细胞可以在结构和功能上准确修复脑内受损的基底神经节环路,并可以长期改善缺血性脑病(HIE)小鼠模型的运动功能障碍。

    2022-12-15 12:37:00
  • 徐敏组发现全身麻醉对睡眠核心网络的调控规律

    2022年12月3日,《Advanced 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题为《Divergent Neural Activity in the VLPO during Anesthesia and Sleep》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徐敏研究组与王英伟教授组合作共同完成。研究采用微型荧光显微成像和药理遗传等技术,发现全身麻醉对睡眠控制关键核团vLPO(ventrolateral preoptic nucleus, vLPO)的促睡眠神经元和促觉醒神经元均主要发挥抑制作用。该研究揭示了全身麻醉与睡眠过程中vLPO神经元活动的异质性,为理解全身麻醉与睡眠是否共享相似神经环路提供了新的线索。

    2022-12-06 14:06:00
  • 刘赐融组发布第四版狨猴脑图谱

    2022年12月1日, 《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题为《An integrated resource for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of the marmoset brain》的研究论文。该工作由刘赐融研究组和梁智锋研究组,联合田晓光、Afonso Silva和Marcello Rosa国际团队共同合作完成。该研究发布了基于清醒狨猴功能磁共振成像和神经元示踪的整合数据库和皮层功能连接分区图谱,为理解大脑连接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奠定重要基础。

    2022-12-06 15:11:00
  • CMPK2基因缺陷导致线粒体障碍和家族性脑钙化症

    11月29日,《Cell Discover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Loss of function of CMPK2 causes mitochondria deficiency and brain calcific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熊志奇研究组与陈万金/王柠教授团队、焉传祝/赵翠萍团队合作完成。该研究发现CMPK2基因双突变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并引起家族性脑钙化症(Familial Brain Calcification,FBC)。

    2022-11-29 10:30:00
  • 刘丹倩组发表关于快速眼动睡眠分期和皮层调控的研究成果

    2022年11月18日,《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Cortical Regulation of Two-stage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刘丹倩研究组完成。该研究首次揭示并定义了小鼠快速眼动睡眠(REM睡眠)的两个阶段——安静期和活跃期,其分别对应显著不同的面部表情、自主神经活动和脑电频谱。应用大规模宽场荧光钙成像技术,该研究发现了小鼠压后皮层(RSC)在REM睡眠中选择性激活,并特异性地起始了跨脑区传播的钙波。结合双光子成像、机器学习算法和光遗传学等手段,明确了RSC在REM睡眠分期的编码和调控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实现了对REM睡眠分期和调控机制认识的重大突破,为探究梦境睡眠的复杂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022-11-17 13:16:00
  • 徐敏组发现枕叶皮层对快速眼动睡眠的调控作用

    2022年11月13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题为《REM Sleep is Associated With Distinct Global Cortical Dynamics and Controlled by Occipital Cortex》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徐敏研究组和张思宇研究组合作共同完成。该研究采用大视场钙成像和光遗传技术,发现大脑皮层的动态活动不仅编码了不同睡眠-觉醒状态,还参与了睡眠状态转换的调控,该研究为理解大脑皮层在睡眠-觉醒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线索。

    2022-11-14 09:53:00
  • 王立平组发现因果推断的额顶环路机制

    2022年10月24日,《eLife》期刊在线发表题为《因果推断在猕猴额顶环路中的神经动力学》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王立平研究组完成。该研究采用清醒猕猴电生理记录手段和贝叶斯建模等方法,首次揭示了因果推断在额顶环路中单神经元分辨率下的神经表征和计算机制。

    2022-11-11 13:43:00
  • 多巴胺D2/3受体具有调节额叶-丘脑底核通路中序列记忆的功能

    2022年11月9日,《Neuropsychopharmac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普拉克索在序列工作记忆中调节额叶-丘脑底核通路》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叶铮研究组与Thomas Münte团队合作完成。该研究通过精神药理学实验和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多巴胺D2/3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调节额叶-丘脑底核通路的活动模式,影响序列工作记忆。

    2022-11-10 10:00:00
  • 徐春研究组开发场景认知研究的VR平台

    2022年11月8日,《Neuroscience Bulletin》 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 virtual reality platform for context-dependent cognitive research in rode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徐春研究组和温云卿副研究员,刘禹研究组和贺华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开发了一套由模块化硬件及自定义软件组成的高性能VR平台,为研究啮齿类动物基于场景认知的复杂行为提供了更为经济、灵活的工具。

    2022-11-09 12:56:00
  • 梁智锋组发表关于狨猴脑功能网络梯度及其动态性的研究成果

    2022年11月3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题为《多模态分析论证狨猴脑网络功能梯度结构形态》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梁智锋研究组和冯衍秋研究组合作共同完成。该研究采用多模态数据集,揭示了狨猴脑网络梯度的结构连接基础和觉醒介导的动态性梯度波动,为我们理解宏观脑网络动态性及背后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帮助。

    2022-11-03 16:19:00
  • 杨天明组发现注意力对大脑前额叶价值编码的调控机制

    2022年10月22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题为《奖赏显著性而非空间注意力主导眶额叶脑区的价值表征》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杨天明研究组完成。该研究采用清醒猕猴电生理记录的手段,揭示了眶额叶脑区的价值编码主要受到自下而上的奖赏显著性的影响,而不受自上而下注意力的调控,为我们理解价值抉择的神经机制提供了帮助。

    2022-10-24 14:31:00
  • 间隔计时行为的试次历史效应

    2022年10月8日,《Neuroscience Bulletin》期刊在线发表题为《试次历史对间隔计时行为的影响》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姚海珊研究组完成。该研究利用小鼠间隔计时的舔水行为范式,发现间隔计时受到近期试次历史的影响,前外侧运动皮层(anterior lateral motor cortex, ALM)的活动对时间间隔的短时记忆有重要贡献,为理解大脑如何处理时间信息提供了新的线索。

    2022-10-10 10:12:00
  • 微电流刺激揭示灵长类纹外视皮层在光流导航中的关键作用

    2022年9月19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顾勇研究组题为《猕猴纹外视觉皮层中光流信号对横滚旋转感知的因果贡献》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清醒猕猴电生理记录和微电流刺激神经操纵技术,为检验猕猴纹外视觉皮层中的横滚旋转信号与旋转感知觉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因果充分性的直接证据。

    2022-09-20 05:28:00
  • 新研究揭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子细胞机制

    2022年9月19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Progressively decreased HCN1 channels results in cone morphological defects in diabetic retinopath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何杰研究组与徐格致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利用斑马鱼模型模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程,揭示该类疾病发病起源于视锥细胞损伤而非传统认为血管病变, 并揭示了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视锥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为认识该疾病发病机理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2022-09-20 19:56:00
  • 脑智卓越中心揭示神经元与胶质细胞互作参与胶质细胞命运决定的机制

    2022年9月1日,《EMBO Reports》期刊以长文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Jag2b-Notch3/1b-mediated neuron-to-glia crosstalk controls retinal gliogene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何杰研究组独立完成。该研究以斑马鱼视网膜为模型,揭示了晚期产生神经元类型与胶质细胞互作参与神经发生向胶质发生切换的新机制。

    2022-09-02 10:42:00
  • 杨天明研究组在抉择的神经机制研究领域取得进展

    2022年7月3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后顶叶皮层独立进行了证据累积的计算》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杨天明研究组完成。该研究揭示了抉择过程中后顶叶进行证据累积的计算过程,为人们理解大脑感知觉抉择的神经机制提供了重要帮助。

    2022-08-17 09:37:00
  • 脑智卓越中心开发出特异性更高、安全性更好的高保真版Cas13系统

    2022年8月11日,《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High-fidelity Cas13 variants for targeted RNA degradation with minimal collateral effec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杨辉研究组和辉大(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合作完成。该研究综合利用蛋白质工程、流式细胞术、全转录组测序、转基因小鼠、在体基因治疗安全性验证等技术手段,对Cas13(包括Cas13d和Cas13X)进行蛋白工程化改造、筛选及验证,开发出了具有高效编辑活性但极低旁切活性的高保真Cas13蛋白变体。本研究对基于RNA编辑的基因治疗策略研发及后续的临床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2-08-10 12:02:00
  • 脑智卓越中心发现耳蜗内毛细胞发育和转分化依赖Tbx2

    2022年8月9日,《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内毛细胞发育和转分化依赖Tbx2》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刘志勇研究组完成。该研究揭示了转录因子Tbx2在耳蜗新生和成年内毛细胞 (inner hair cell, IHC)命运决定和转分化中发挥重要功能;同时研究人员利用Tbx2与Atoh1共同异位表达,成功地将新生小鼠耳蜗支持细胞转分化为表达功能蛋白vGlut3的内毛细胞 (或类IHC),为感音性耳聋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2022-08-09 10:24:00
  • 小鼠耳蜗中三个Atoh1增强子协同调控听觉毛细胞的发育

    2022年 8 月 5日,《PNAS》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三个不同的Atoh1增强子协同调控声音受体毛细胞发育》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刘志勇研究组与陆发隆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解析了新生小鼠耳蜗毛细胞的全基因组开放染色质图谱,发现和验证了两个之前未知的Atoh1增强子。研究人员利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单个或同时敲除多个Atoh1增强子,揭示了Atoh1的三个增强子以剂量依赖性协同调控毛细胞发育。该项研究结果为Atoh1表达的精准表观遗传学调控机制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论依据,并为耳蜗毛细胞再生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2022-08-05 08:48:00
  • 杨天明组在类脑算法助力人工智能的安全方面取得进展

    杨天明研究组对DDM模型在大脑中的神经机制进行了长期深入的研究,发现大脑前额叶与后顶叶的神经元在信息累积中所进行的计算原理。并针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性问题,设计了名为 Dropout-based Drift-Diffusion Model(DDDM)的防御算法。该研究充分表明,受到大脑抉择机制所启发的DDDM模型是一个在多模态、多任务的场景下能够很好抵御对抗攻击的通用类脑算法框架。模型不依赖于针对特定攻击的预训练,并能够根据需要在时间和精度方面进行取舍。

    2022-08-04 09:49:00
  • 新研究揭示星形胶质细胞多巴胺受体D2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

    2022年7月26日,《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多巴胺受体D2缓解多发性硬化症动物模型中枢神经炎症”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周嘉伟研究组和梁鑫淼研究组合作共同完成。该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DRD2在中枢神经炎症以及MS/EAE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还揭示了一条新的促进星形胶质细胞异常活化,产生促炎症因子的信号通路,这为进一步认识星形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探究MS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包括MS在内的自身免疫疾病的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靶点。

    2022-07-26 13:34:00
  • 基于迷你型dCas13X开发的RNA碱基编辑器治疗常显性遗传性耳聋的研究进展

    2022年7月20日,杨辉研究组联合舒易来研究员与李华伟教授团队,以及胥春龙课题组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联合发表题为“Rescue of autosomal dominant hearing loss by in vivo delivery of mini dCas13X-derived RNA base editor”的最新研究进展,该研究将mxABE系统应用于肌球蛋白IV(MYO6)基因c.1325G>A p.C442Y突变导致的半显性遗传性耳聋小鼠模型的治疗。

    2022-07-22 08:55:00
  • Cell | 蒲慕明发表灵长类大脑的单细胞转录组、连接组和神经调控的文章

    2022年6月21日,蒲慕明在Cell发表题为“Transcriptome, connectome and neuromodulation of the primate brain”的评论文章,该文章重点关注灵长类动物大脑的单细胞转录组学和连接组学研究,以及通过物理手段进行精确的神经调节,旨在调节各种大脑功能和功能障碍背后的特定神经回路。

    2022-06-26 19:02:00
  • 《自然-通讯》发表徐春研究组关于多特征神经元新型标记工具的研究成果

    2022年6月23日,《自然-通讯》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n intein-split transactivator for intersectional neural imaging and optogenetic manipul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徐春研究组与龙钢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开发了对多特征神经元标记、记录和操控的新型分子工具,揭示了腹侧海马神经元的投射模式与情绪编码的对应关系,为解析复杂神经环路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更加精细且广泛适用的工具集。

    2022-06-23 16:08:00
  • 脑智卓越中心发表关于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的研究成果

    2022年6月17日,《Neuroscience Bulletin》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Mechanisms of PiT2-loop7 Missense Mutations Induced Pi Dyshomeosta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刘静宇研究组和竺淑佳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结果显示,PiT2-loop7结构域错义突变通过影响PiT2磷酸化而阻碍其向细胞表面转运,引起细胞磷稳态失衡,从而导致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primary familial brain calcification,PFBC),揭示了PiT2-loop7结构域磷酸化修饰对PiT2生理功能的重要影响。

    2022-06-22 16:57:00
  • 孙衍刚团队Trends in Neurosciences综述:躯体感觉信息上行通路研究进展

    近期的研究逐步揭示了脊髓上行通路投射模式和分子特征的多样性。鉴于这种异质性,不同的脊髓投射神经元亚群和脊髓上行通路可能参与了躯体感觉不同亚模态及其多个组分的编码和处理。孙衍刚研究员在Trends in Neurosciences发表了题为 “Spinal ascending pathways for somatosensory information processing” 的综述论文,从解剖、分子和功能等角度总结了参与躯体感觉信息处理的脊髓上行通路的研究进展。

    2022-06-20 09:02:00
  • 新型分子标记物实现可预测的帕金森病细胞治疗结果

    2022年 6 月15日,《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人类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分化标志物预测帕金森病细胞治疗结果》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陈跃军研究组完成。在该研究中科学家们解析了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分化的单细胞转录组图谱,发现了中脑多巴胺能神经祖细胞的特异性表面蛋白分子,并且应用它们来获得高纯度的目的供体细胞,实现稳定且可预测的帕金森病细胞治疗结果。

    2022-06-15 10:35:00
  • 脑智卓越中心揭示下丘脑冷感受神经元调控体温稳态的环路机制

    2022年6月7日23:00,《细胞-代谢》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下丘脑冷感受神经元控制体温稳态调控和社交行为引起的体温上升》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张哲研究组、梁智锋研究组和许晓鸿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发现位于腹中侧下丘脑(dmVMH)Pdyn阳性神经元对环境中的低温表现出高度特异性的反应;并且,调控该核团或其下游连接脑区即可控制体温变化。同时该研究发现这群神经元也参与了由社交行为引起的体温变化的调控,提示了体温调控和社交行为间可能存在的共同调控机制。该研究为深入理解恒温动物体温稳态调节和能量代谢的神经环路作出了重要贡献。

    2022-06-08 09:33:00
  • 脑智卓越中心揭示下丘脑腹内侧核内部独特的神经环路

    2022年6月2日23:00,《Current Biolog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A developmental switch between electrical and neuropeptide communication in the ventromedial hypothalamu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徐华泰研究组完成。该研究发现,区别于新皮层等区域,VMH神经元在发育早期主要通过电突触偶联,但从早期发育过程到成年极少出现常规化学突触连接,且神经肽信息传递逐渐增强。缺乏化学突触在下丘脑多个核团中得以再现。该研究揭示了下丘脑核团独特的微环路结构,为深入解析下丘脑局部信息处理机制提供了基础。

    2022-06-02 15:36:00
  • 脑智卓越中心发布小鼠前额叶单神经元投射图谱的研究成果

    2022年3月31日23:00,《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小鼠前额叶单神经元投射图谱》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严军研究组、徐宁龙研究组与龚辉团队合作完成。该研究在国际介观图谱领域率先重构了小鼠前额叶皮层6357个单神经元全脑投射图谱,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小鼠全脑介观神经联接图谱数据库;首次发现小鼠前额叶皮层中存在64类神经元投射亚型,揭示了其空间分布规律,阐明了前额叶内部模块化的连接网络和等级结构、神经元转录组亚型与投射亚型的对应关系,从而揭示了前额叶皮层内部连接和外部投射的规律。

    2022-03-31 12:09:00
  • 脑智卓越中心发表猕猴在吃豆人游戏中体现高级认知能力的研究成果

    2022年3月14日,《eLife》在线发表了题为《猕猴在吃豆人游戏中的分层组合策略》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杨天明研究组完成。该研究设计了一种新颖有趣的实验范式——吃豆人游戏,并且训练猕猴学会使用摇杆完成该游戏范式的主要任务。该研究将复杂的行为范式和人工智能建模结合,定量研究了猕猴解决复杂问题的启发式行为策略特点,为理解大脑实现高级认知功能的计算机制提供了全新方法和重要启发。

    2022-03-14 15:41:00
  • 脑智卓越中心建立早发癫痫性脑病食蟹猴模型

    2022年3月23日,《Molecular Therap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Base-edited Cynomolgus Monkeys mimic core symptoms of STXBP1 encephalopath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主要由孙强研究平台、刘真研究组和上海科技大学黄行许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通过单碱基编辑技术,成功构建了早发癫痫性脑病食蟹猴模型。该模型在基因、细胞、脑电活动(EEG)、行为、药物干预等方面都再现了人类病患典型的临床特征。该模型的建立也为后续的疾病机理研究、干预手段探索、药物测试等提供了新的工具。

    2022-03-23 20:27:00
  • 小鼠胚胎早期内耳神经节单细胞转录组及其发育轨迹特征分析

    2022年3月22日,《Cell Reports》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landscapes of the otic neuronal lineage at multiple early embryonic ag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刘志勇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魏武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揭示了小鼠内耳神经节谱系在三个不同胚胎期E9.5, E11.5和E13.5的单细胞转录组特征,同时新发现了多种耳囊神经前体细胞及神经节亚型特异基因。该项研究结果为治疗内耳神经节异常导致的平衡和听觉功能障碍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2022-03-22 10:25:00
  • 《PNAS》发表脑智卓越中心关于非人灵长类大脑预测性运动编码的研究成果

    2022年3月22日凌晨,《PNAS》在线发表了题为《后顶叶皮层在动态感觉运动控制中预测即将到来的运动》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崔翯研究组完成。该研究设计了动态环境中的手动拦截行为范式并结合在清醒猴上的在体胞外电生理记录,发现后顶叶的7a区编码了将来手动运动方向的信息。该研究中采用的新颖行为范式,为将来动态感觉运动控制神经编码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2022-03-21 21:39:00
  • 星形胶质细胞影响孤独症早期大脑中神经元活性的异常同步

    2022年2月11日,《Neuroscience Bulletin》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星形胶质细胞的缝隙连接促进MeCP2倍增综合症模型小鼠大脑中的异常神经元同步活动》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徐华泰研究组完成。该研究表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的缝隙连接扩大了过度活跃状态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影响,使得在大范围的神经元上产生了同步的 SIC从而增强了神经元之间的活动同步性。研究结果也展示了星形胶质细胞群体和神经元群体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在自闭证谱系障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2-02-18 13:36:00
  • 《科学》发表中科院脑智卓越中心成果揭示序列工作记忆在猕猴大脑中表征的几何结构

    2022年2月11日2:00,《Science》期刊以长文形式发表了题为《序列工作记忆在猕猴前额叶表征的几何结构》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王立平研究组、闵斌副研究员和唐世明课题组合作完成。在该研究中,科学家训练猕猴记忆由多个空间位置组成的序列,并利用在体双光子钙成像技术记录猕猴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神经元活动。研究人员发现神经元以群体编码的形式表征了序列中的每一个空间位置,并在这些表征中发现了类似的环状几何结构。该研究推翻了经典序列工作记忆模型的关键假设,为神经网络如何进行符号表征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见解。

    2022-02-10 17:00:00
  • 空间序列工作记忆: 顺序和关系结构编码的发育和演化因素

    2022年2月2日,《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第42卷第5期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空间序列的工作记忆: 对于顺序和关系结构编码的发育和演化因素》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王立平研究组完成。该研究通过行为学分析和建模发现,成人、儿童和猕猴完成相同的空间序列任务时,不仅存在信息编码精度的差异,还存在对关系结构加工方式的差异——只有人类被试无论年龄大小都会自发地提取连续项目之间的抽象空间关系,并采用内化语言对工作记忆中的序列长度进行压缩。该研究直接定量评估了发育和演化对人类序列表征的相对贡献,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探索人类认知能力(例如语言处理)的独特性。

    2022-02-10 15:49:00